您的位置: 中国软件网> 快讯 >

2023摄影灯市场持续细分,画面艺术背后“暗流涌动”

2023-02-24 20:20:00   财讯网

有光,即可摄影。——美国“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工业革命推进,光有了多种衡量维度

公元前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提出了一种测量恒星亮度的“星等”方法,这是人类最早对“光”的定义,它强调了明和暗的感知。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第一台照相机,其银版摄影术让表面上有碘化银的铜板曝光,然后蒸以水银蒸气,并用食盐溶液定影,形成永久性影像。光能被留存了,“光的明暗,成就黑白照片”。随着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创立色温度量法,亮度和色温均有了可衡量的维度,可捕捉可控光的“照相机”持续发展,让摄影艺术真正出现。

电能全面应用:从化学闪光灯到物理常亮灯

摄影技术诞生后的48年间,人们渴望暗光拍摄也能清晰明了。直到1887年,一种能带来夜间补光的闪光摄影出现,这就是镁粉闪光机,依靠点燃镁粉与氯酸钾混合物发出强烈白光,但仅仅是研磨材料和使用都有危险,也会产生大量烟雾。电影《黄飞鸿》中十三姨就因为镁粉放多,拍照燃烧时将笼中小鸟灼伤,操作也极为复杂。随着电能普及应用,德国人欧斯特·迈尔于1929年发明一次性闪光泡,完全代替了镁粉闪光机。

1931-1972年电子闪光灯历经三代变革,从气体放电演变出集成电路和晶体管组成的主流闪光灯。但闪光灯电压在500-2500V之间,拍摄的光线也会在人眼瞳孔发生残留现象,形成“红眼”,超高亮度的补光注定其只能用于照片拍摄,早在1907年,Mariano Fortuny为舞台照明设计出能反光照射的大型舞台摄影灯,造型前卫,虽然亮度不及闪光灯,但能满足常亮补光需求。

LED让摄影灯市场规范化,消费和专业逐步细分

纵观摄影灯历史,也是发光材料的发展史,从钨丝灯泡到卤素灯,人们力求安全稳定。1960年,基于半导体材料能够产生光线的理论发现,第一个商用的二级灯管诞生(简称LED )。1993年日本开发出具有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体,类似于传统的日光灯与白织灯泡。此后发光二极体跃升为21世纪照明与显示器的新光源,几乎规范了摄影灯上游材料,近现代舞台、戏剧、电影文娱市场的发展,也让市场形成多个细分产业链,逐渐开辟了新的商业类目。

我们知道,能打出一束立体质感、自然、有情绪甚至达到艺术价值的光线,远比单纯照亮物体更难,专业和消费区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行业规则。随着近年短视频和直播出现,灯的款式拓展到了几千余种,常见的环形灯、口袋灯、手持灯等产品大多只有10W左右功率,行业里习惯以60W为界线区分灯具不同使用领域,100W功率以上的摄影灯则大多用于商业拍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百年摄影灯较难突破

1907年的舞台照明灯基本奠定了近代摄影灯雏形,然而其大多基于散热技术和提升LED高功率集成面光源的COB材质改进,迭代产品,工业标准化高产也导致大部分厂商使用统一制式的零部件,放弃了更高成本的独立设计,摄影灯同质化严重,甚至创新停滞。比如说,现有摄影灯依旧惯于增加散热器鳍片和风扇大小的方式解决大功率散热问题,功率越大,产品器件也就越大越重。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种对“专业”的无奈妥协。不过,时代多次验证,市场需求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存亡。

曾经的手机帝国诺基亚数十年稳居全球手机出货量第一,但持续吃老本,暴露的系统体验和安全问题让其“坐吃山空”,2014年最终没落,进入“后终端时代”。而吞噬市场的正是非常重视系统体验,能够大屏交互的苹果和三星公司。或许,能改变和颠覆行业的也只有跳脱传统思维的技术创新。于是,我们回归摄影灯市场,这种现象也在悄悄上演。

2022年,谁能想到“一家做了7年稳定器的厂商居然来搅局!”云台品牌——智云对外宣布进驻灯具市场,一时间众说纷纭。而智云在手持影像深耕多年,不按厂商套路出牌,产品极具创新性,多次引领市场发展,是全球云台的第一梯队。

不盲目跟风,智云摄影灯凭硬核技术入局

“行业里高度同质化正是当下面临的问题,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让众人自我感觉良好。”一位行业从事散热系统研发的工程师描述到。据了解,摄影灯实现大功率需要高度依赖散热器,在厂商渲染灯光调控功能的主流上,衡量散热技术的标准现在唯独剩下静音表现了。而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市场门槛降低,个人创作者急需的轻量化、大功率灯具持续空白,大厂似乎还在“闭门造车”。

“手持云台所集成的电调电控和供电技术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它是微秒级动态调整的,云台的综合算法难度更高。我们早在2019年就布局云台的技术下放,精准算法能为行业带来更出色的性能表现,甚至是革命性的改变。”智云工程师描述道,“我们了解到摄影灯市场对于小型大功率设备的需要,和云台轻量化高性能一样,我们希望力所能及。”在历经4年左右反复实验,智云将流体力学、电调算法、姿态算法加进了灯具散热器,这套不采用公模设计的散热系统就是智云独家的“电子回压散热系统”。

散热器的关键是气流进入带走热量,传统散热器各处的空气都会进入结构内,使得内部气压处与混乱状态,排气不畅,当压力与流速的比例越大的时候,混乱程度高,无效的湍流压力越多,散热效果越差。应用流体力学,智云重新设计了散热鳍片和风扇扇叶形状,捋顺了空气进出的方式,“气流不再互相掐架了。”;另外内部还采用变频FOC风扇根据温度实时变换风速,稳定内部扰乱气压的温度,多重组合完成高效率散热。

这还远远不够,基于灯具方位重力影响内部压力问题,智云将云台中独有的陀螺仪技术放进散热系统中,将整个系统建模后,用姿态算法计算各个姿态下的空气扰动,结合FOC风扇精确调控消除剩下的气流干涉,达到整个系统效率大幅提升的效果。由此技术而生的第一代电子回压散热系统,成为智云首发补光灯五倍M40口袋灯、F100棒灯的核心技术。

短期内居然还有技术突破,智云打算自己卷自己?

基于电子回压系统的推进升级要求,工程师发现空气流道越长,压力产生的噪音越大。他们使用正面直接透气的方式缩短鳍片的纵深阻力,从而在同等噪音下提高总体空气压力,用同等的噪声,获得更高的压力,从而提高排气量。同时这套系统也将传统摄影灯功率密度从0.14-0.19W/cm3左右,提高到0.21-0.35W/cm3,这就是二代电子回压散热系统,由此设计的功率王G60和X100在掌上魔方体积上实现了60W专业功率输出,X100更是实现惊人的口袋大小百瓦功率,一举打破行业规则。

不难看出,智云核心散热科技让结构更为精简紧凑,带来更好便携性,进而为创作减轻减负。同时智云也在“轻小亮”基础上加入传统摄影灯都不具备的自适应集成供电系统,这套方案解决了NP-F电池功率不足且笨重不灵活的问题,保证了移动电源使用TYPE-C就可以户外满功率补光需求。

正如贯穿智云“想到 做到”的品牌精神一致,智云创始人廖易仑表示,“智云成立的初衷就是追求不断的科技创新和突破,让探索技术星辰大海的不懈努力,为用户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产品,帮助每个在创作路上奔跑的个人和工作室、团队实现创作梦想,只要用户能想到,智云就会努力帮助大家做到。”未来,根据智云产品战略,将继续研发高质量云台产品,持续占据第一梯队;也将开发更多专业和消费级补光设备,覆盖光影需求每一个角落。

百年光影见证了无数传世摄影作品和经典影片,如今科技创新让人人都能成为创作影像的第一用户,随时随时都能记录美好生活。轻量化,智能化,专业全面才是每个厂商身体力行的创新方向,而纵观智云7年历程,每次创新变革都走在行业前头,引领发展,在科技星辰中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芒。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890 5783@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中国软件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