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有2名员工、2台设备、2间工棚到员工500余人、设备500多台(套),5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从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到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掌舵人……陕西华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曙光,三十年初心不改,奋进在科技报国的追光之路上。
三十年来,王曙光带领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带头研发产品、攻克技术难题,与国内顶尖企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深度合作,在诸多领域弥补空白、开创先河。
逐梦追光 迈入发展快车道
1997年,王曙光初创企业。此时,他还是一名来自陕西乾县的农村青年。他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干急活、干难活、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逐步在机械制造行业站稳了脚跟。他指导并参与研发的绕线机、动态机突破了日本企业对该市场的垄断。
为了提升技术素养和企业创新能力,王曙光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专注于自我提升。他风雨无阻、寒暑不避,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攻读专业课程,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了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通过不断的学习深造,以及三十年的行业实践,近年来,他参加了“工信部先进制造业论谈”、“秦创原发展座谈会”、“科技工业基础情况调研座谈会”等国家及省、市专业会议,以专家的身份做专题发言。同时,他还被聘任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渭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公司为行业顶尖企业生产了1000多种部件,和南京理工大学合作生产先进设备的零件,和各大研究院所联合研制、生产国际领先和弥补国内空白的顶尖产品,与西工大无人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多年来,王曙光带领公司步入到高科技产品研发、生产的“快车道”。
目前,华通公司已发展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集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先进制造企业。企业资产总额逾 8.03亿元,年营业额达6亿元,长期为国内顶尖企业、研究院所制造配套产品,取得了七十多项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重要领域。2023年,公司上缴税款1.34亿元,位居乾县首位。
“软硬兼施” 向高端制造要产能
“从一般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从制造型公司向科技型公司转型。”基于对行业的深入研究和思考,2016年,王曙光为公司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为达到目标,王曙光带领华通公司“软硬兼施”。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为宝贵的“软实力。”为此,华通公司吸引高端人才、稳住关键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形成了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工匠人才的三级人才梯队。
初中毕业的殷江伟,原是一名普通铣工,经过多年历练,成为了高级数控机床编程人员,被评为乾县首届“劳动模范”;高中毕业的南鹏,从学徒做起,不断攻坚克难,完成了多种高难度产品的生产,被评为“乾县最美人”;技校毕业的郭金虎,在华通公司工作15年,由学徒到技术部长,到现在的技术副总,参与了国家多种型号产品的研发制造,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公司十多名员工被多家大型国有企业邀请传授编程、焊接等技术,多人在全国技术竞赛中获得大奖,30多名员工荣获省、市、县劳模、技术能手、工匠人才等荣誉。
同时,华通公司放眼全国制造业领域,邀请顶尖人才加盟团队,自主研发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我们按照德才兼备、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标准培养和使用人才。并以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了德、能、勤、绩长效考核机制。”王曙光说,“立足人才优势,我们开展了创新增效、提技增效、提质增效、降本增效,促进了公司快速发展。”
先进设备是企业发展的“硬支撑”。
从2008年开始,华通公司先后投资5.5亿元,购置了大型旋压机、电子束焊机、五轴加工中心、龙门数控加工中心等各类先进设备500多台(套)。2019年,公司投资3亿元,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某型高端产品生产线。2020年,公司建成了力学试验室、环境试验室、无损检测试验室、三坐标检测室等8个实验室,为公司的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目前,公司的设备制造能力位居西北地区同行业前列。
科技创新 铸造发展“利剑”
坚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革,是王曙光带领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支“利剑”。
长江码头上,游船往来穿梭,如在画中游曳。但游船上浓烈的柴油味和噪音,给长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
2018年某日,站在长江码头的王曙光,看到这一情形时,思绪万千,决心要还三峡绿水青山。他当即设想:用岸上送电取代游船上的柴油机发电。他带领团队,研制自动控制电缆卷筒,成功解决了游船的岸电输送问题,解决了三峡游船的污染问题。
王曙光善于创新,勇于创新,他带领5名技术工人,成立课题组,把10米车床改装为镗床,制造出了10米长的筒体,填补了国内空白;
他在西安创办公司的研发中心,吸纳专家、博士、研究生等科研人员100多名,涉足工业自动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采集等领域。研发中心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与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参与了多项重点项目研发。2009年,该研发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创新研发中心。
他带领研发人员向软件编程、信号传输、通讯技术等领域攻关,研发的无人驾驶遥控靶车,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西部(中国)工业设计圆点奖”;他带领团队进军伺服控制领域,2021和2022年分别研制出了系列低转速、高精度、抗复杂电磁环境的伺服控制系统……
“我们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要务,以创新提技能、优质量、增效益。在热处理、焊接、机械加工等领域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生产效率较同行业提升了36%,个别工序生产效率提高近4倍。”王曙光介绍,“公司生产的产品,工序多,难度大,行业的成品率在80%左右,我们达到了99.6%。”
回馈社会 捐资捐款6000多万
多年来,王曙光秉承“做好企业、回馈社会”发展理念,为各项社会事业捐资捐款600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他投资68万元,为家乡打井,铺设管道,解决了5个自然村、7000多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投资10多万元,为3个自然村铺设道路;投资200多万元,为陕西乾县梁山镇三合村贫困户栽植苹果树500多亩。
2023年10月,降雨频繁,给农村秋收秋播带来了不便。王曙光出资40多万元,为乾县注泔镇注泔村捐赠三台农机具,缓解了村民的秋播之忧。他还投资2400余万元,捐建高标准的广场、公园、流水景观、戏楼、廊亭等,彻底改变了注泔村的村容村貌。
多年来,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公益事业等多项工作中,王曙光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
公司附近有一所炳公学校,由我国已故的著名外交家王炳南投资修建。王曙光多次为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书籍,并出资资助贫困学生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0多万元。同时,他带头捐资10多万元,资助近2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新冠疫情期间,王曙光出资100多万元为乾县医疗事业捐赠5辆救护车,向乾县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为武汉、咸阳疫区捐赠大量医用物资和食品100多万元。
多年来,王曙光被推选为乾县第十四届政协常委、咸阳市第六届和第七届人大代表、咸阳市工商联副主席,荣获了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家、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
其公司则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陕西省隐形冠军”等称号,以及“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等几十项殊荣。公司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还被咸阳市总工会命名为“王曙光劳模创新工作室”。被陕西省总工会命名为“陕西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公司的焊接班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陕西省梦桃式班组”等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王曙光表示,他将继续带领公司深耕制造业,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坚持高端制造,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将继续回馈社会、造福乡梓。(编辑:田康,青年新闻工作者,陕西广播电视报编辑,电视剧《西安爱情故事》宣传总监,《腾讯新闻》稿件通讯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联系我们:890 5783@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中国软件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