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兴起至今,它的核心技术和典型应用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艺术创作、娱乐、教育、科研等领域。其中,以算法和大数据为驱动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打造教育服务智能体的新型引擎,其自动化的文本生成能力、类人的交互模式、自由的应用场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密切关联,类似ChatGPT等工具可以直接运用于师生日常生活,用于生成专业和任务所需的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与其他群体相较更容易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因而,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合理掌握技术与伦理的尺度,真正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的知识生产能力和良好的人机沟通能力可以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和环节,发挥正向作用。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的思维方向和规范有效的数据库,可以使科学技术转化为育人实效,提供强大发展动能。
第一,高效认识教育对象,为教育者提供个性化育人方案。人的思想活动、道德素养等意识一般通过文字、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这些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短时间内认识教育客体的依据,也是评价教育客体的“参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者认识教育对象的过程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更加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更加科学。2021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达443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就高等教育而言,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难全面且充分地认识分析每一位学生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决策,人工智能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帮助教育者作出系统性决策。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能听懂话、说出话的“树洞”,可以最大范围的进行信息获取,对一些性格内向或心理状态具有隐匿性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进行真实、详细、系统的内容分析,促使教育者高效地认识教育对象。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思想指导和答疑互动,并且在部分学科领域的自动评分、学习成果评分系统中已有实际应用,可以给受教育者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
第二,优化思政内容供给,转变高校教育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精准思维是与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精准思政”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意义重大,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且师生比较低,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截至2022年3月,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的师生比配置为1:171,反映出以辅导员群体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对于“精准滴灌”式教育力不从心。对此,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进行数据的运算和分析,还可以依托大语言模型生成新内容,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答案,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从一个主题词出发,高效率、全方位生成详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容的准确与丰富使其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推荐。比如,给比较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用户开展隐形教育,给理解能力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文本、图像、视频等,从而增强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体验。
第三,提升思政工作效率,让“人—机”协同成为可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尽可能挖掘各类有效资源,不断提升效能性和协同性,着力构建互动配合、同向同行和协作创新的工作格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用给高校教育者带来便利: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内容供给能实现信息的快速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轻松调度出大量教育者需要的相关成文信息辅助教学,并且它能快速处理学生数据和教学数据,通过技术优势为教育者减负、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质增效。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教师完成作业收集、成绩批改等基础性工作,生成学生相关成长数据,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变化。相较于从前的分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更强的交互性,始终以积极回应者的姿态展现于用户面前,借助大语言模型同主客体展开对话,以实现对教育议题的深度理解。因而,科学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确保在“人—机”协同中达成价值共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正向作用。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断崛起与发展,智能体不仅善于实现推理和解决难题,而且具备了较高程度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决策能力,为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人—机”协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展现出促进教育智能化、个性化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可能引发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弱化师生关系,减少直接交流和情感联系,影响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引发学术诚信担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产生不利影响等。因此,需构建一套高效协同、彰显数字正义的风险防范与应对体系,科学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用发挥。
一方面,以前瞻性理念指导实践,超越潜在伦理风险。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行动的发展方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形成智能思政的发展理念,打破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谈虎色变”的片面认知,又积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数智化转型夯实思想根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要强化智能素养意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提升自我独立意识和批判分析意识,科学驾驭人工智能。最后,坚持育人为本,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既遵循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的一般性原则,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二者相互协调,以促成其合理性的实现。
另一方面,完善治理监管体制机制,以技术创新支持高校教育。首先,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的规章制度,如纽约市教育部在2023年1月初宣布“禁止学生在校使用ChatGPT , 以预防学生的作弊行为”,约束ChatGPT 等生成式服务的滥用。其次,高校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加强科技伦理的教育和引导,借助课堂、活动等契机融入伦理教育,尤其是各理工类院校要结合专业实际开展教育。最后,借助相关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智能技术优势,逐渐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转型的技术孵化机制,以及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挑战的人才培育机制。我们要辩证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应用和管理上扬长避短,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白秋梅)
关键词:
联系我们:890 5783@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中国软件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